陸坡-電影動漫畫雜談

  • 首頁
  • 小說連載
  • 評論日常
  • 關於生活
  • 塗鴉
  • Manager Test
  • 首頁
  • 小說連載
  • 評論日常
  • 關於生活
  • 塗鴉
  • Manager Test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台灣攝影首部曲

20/7/2021

評論

 
圖片
最初的一撮,清末民初的台灣近代史
展覽英文名:Hold the Mirror up to His Gaze(2021)
台灣的第一張照片,是在19世紀拍下的,拍攝者是旅居於廈門的攝影師聖朱利安休愛德華茲,他在1869年拍攝了一張工人們挖掘熱蘭遮城遺址的照片,也成為珍貴的台灣攝影初體驗。隨著西方攝影術和殖民文化的興起,兩個世紀下的台灣透過照片稍稍還原了我們對於祖先和過去的記憶,透過比繪畫文學更一目了然的老照片。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一八六九~一九四九」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出以台灣歷史老照片為主的首部曲,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600多幀珍貴上個臺灣的影像,同時也請九位當代藝術家透過創作詮釋展覽脈絡,是個疫情間可惜又難能可貴的臺灣攝影展。

圖片
台灣近幾年對於設計與藝術逐步重視,雖然先少人知,但依舊有著遊走國際海內外名堂的創作者、專家學者。雖然攝影這一塊還未端上檯面跟各國攝影師一較高下,但也逐步摸索自我的風格。受日本殖民時代的影響,攝影在台灣日治時期下逐漸發展,發展了多間「寫真館」。
 
在清朝政府為割讓台灣時,就有許多歐美攝影師和商業人士透過來台考察,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來當時台灣的狀況,知名的如:約翰湯姆生的《十載遊記》、法國于雅樂《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等。

圖片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一八六九~一九四九」這個台灣攝影展名稱,取於約翰湯姆生在1875年出版的書籍《十載遊記》中一段話:「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把鏡子舉起,迎上他的凝視……」
 
鏡子指得是當時的相機鏡頭,而他的凝視則表示著西方讀者,可以說是當時殖民政權和先進國家透過鏡頭語言去詮釋一個未知和異國風景,這也可以說是當權者透過當時先進的攝影技術控制西方民眾對於他國的視覺想像、如同我們現在透過媒體與網路了解世界一般。
圖片
展覽會場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參觀者很少,動線方面是以一個個獨立的展間為主,不以單純的年代或攝影技術或拍攝種類做歸類,而是以像是散文郵寄書寫歷史的方式以政治議題、文化和社會中這些一步步構成台灣的影響類別去做子命題的規劃。呈現出台灣的風景攝影、紀實攝影與沙龍和人物照。
 
並且在一個主題中配合一、二位藝術家的創作,來讓這次攝影史展有更多元的觀點與想像。
 
在展示方面,本展以蒙太奇的並置呈現臺灣攝影百年間高密度壓縮、共時歷史的狀態。這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攝影史書寫策略,包含著對於知識系統的反觀、技術的個人化、以及對於權力主體的質疑與抗議。
 
此展嘗試重新檢視全球性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所開展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成因,具體呈現出往返於鏡內、鏡外的「全像」與「潛像」,並迎向主體凝視之間所瞥見的「臺灣」攝影。
圖片

一、帝國凝視的慾望折射
西方用攝影展現霸權與地位
這展示1860年代時以亞洲為題材的歐美攝影師拍攝台灣(福爾摩沙)的計畫。這也代表西方帝國對於未知領地的探討與對地理地方知識的索求,就如許多西方人士也考察日本東北地區略同。

這些遊歷和了解該片土地反映了當時強權對於地方勢力的擴張,但也意外地留下許多當時的自然生態與原住民的文化意象,其中很有意義的一點是拍攝到許多現以幾乎同化,台灣平埔族群群的升或照片。這群拍攝的西方人藉由片面認知和照片來宣揚自己的政治意圖和提升對於了解東方的地位。
圖片

二、日本殖民與影像治管
統治者的主權和政令宣傳
這主題要表達的是殖民者的影像敘事,也就是統治異地的地方所詮釋的影像製造。透過拍攝照片表達出:佔領、主權、統治得當、帶領殖民地進步等象徵(如同在藝術上讓台灣藝術家入圍日本帝展,表示教化成功)。
 
1884年發明了相片膠卷和手持相機,使許多攝影照片開始有大量人們社會與日常生活的一景。全盤西化的日本人利用攝影相片展現殖民視覺化工具,同樣也展現當時明治到大正時「脫亞入歐」的理念顯影。也讓現代的我們看見過去統治者的台灣殖民印象。

圖片

三、寫真到翕像的視覺文化
被殖民者的反骨,與自我視覺意識
很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統治下對台灣人開設寫真館有著嚴格的管轄,但從日本國來到台灣的日本人開設照相館和寫真學校卻異常寬鬆,這無法阻止台灣人複製技術的取得攝影方式。

​這個主題呈現的是與第二個主題相反,在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呈現出不同於官方或日本相館的人民肖像內容,含有許多台灣人民在官方以外生活的另一面,展現出臺灣獨特視覺文化。也催生台灣人自己的台灣的觀點,中式日式的台風多面向。
圖片
圖片

四、現代主義攝影
我的理念,邁向攝影師之路的台灣人
1920年後台灣報章雜誌等平面媒體開始普及滲入每個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許多學生經過日本寫真學校、相機俱樂部、沙龍展的洗禮下,拍攝照片開始成為一項全新的職業。
 
間接透過歐美與日本攝影師的創作洗禮,台灣攝影人們開始思索他們按下快門瞬間,那一撮影所要表達的是什麼。誰來拍攝、誰被拍攝、如何拍攝?這邊的主題顯示到在學習到技術後臺灣攝影師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作品是能說話的,同時也參與社會與展現自我的一項表達創作的利器。

圖片
圖片

五、藝術研究
以前/以後,跨世紀的兩方對
由九位創作者針對展覽的主題做出「補充」,也透過這兩個世紀下的台灣老照片展現出創作,與當代的詮釋,例:以戰爭照片為主軸表達出在台日本兵因遭原民出草而遺體埋藏在山間,或重塑關於日本透過喜多流派的能劇在台演出重現日據時代對台的文化輸出、殖民心理。可以透過紀錄片、照片等方式為整個展覽做出重點整理和一段台灣歷史的註釋。
圖片
圖片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一八六九~一九四九」是台灣透過實際照片被國際了解的年代,也是第一次被世人看見福爾摩沙島嶼的時候。展覽也展示了許多當時代的紀錄文本、攝影書籍多是日本時代留下的產物,成為了台灣在清與日的統治史一整代記憶。​

明明是台灣的照片、台灣的風景,對於生為台灣人的我卻異樣的陌生,甚至新奇。如以現代一個衣食無缺甚至與西方文明科學相繼不遠的台灣,來回顧台灣這一整段19世紀中末至20世紀中期的攝影,是否間接的如同寫作《十載遊記》的約翰湯姆生等人一樣,帶著未來文明人的傲看待當時候的台灣?該以什麼心情去面對那座最熟悉又陌生的島嶼,也許是這些老照片今後留給這片土地上新舊住民不斷煩惱無攻略的習題吧。
圖片

相關題材推薦(點圖觀看):
圖片
《人間寫真家》細江英公の寫真史
圖片
無關年月相投之人《叛逆年代》
圖片
《青年的誕生》日本時代青像
圖片
【植田正治逝世20年紀念回顧展】展覽前導
評論
    圖片

    Author

    陸坡坡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作品
    《營長的除靈方法》
    《三三五日軍中手札》
    《七三七日同居手札》
    《少年仔》
    《軍中輔導》
    《黑貓與自行車》
    《父親的情色錄影帶》


    搜尋站內電影與書籍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電影回收桶
    Flag Counter

    Archives

    十二月 2024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七月 2022
    一月 2022
    七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月 2020
    一月 2020
    十月 2019
    七月 2019
    四月 2019
    一月 2019
    九月 2018
    四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三月 2017
    一月 2017
    八月 2016
    十一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四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六月 2014
    二月 2014

    RSS 訂閱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