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PO TALK ABOUT 陸坡-電影動漫畫雜談
  • 首頁
  • 小說連載
  • 評論日常
  • 關於生活
  • 塗鴉

《神人之家》人咧做,天敢有咧看?

5/12/2022

評論

 
圖片
A Holy Family(2022)
哥我想問,神明真的有保佑過這個家嗎?
人家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有些事情就交給天去處理。就算在同一片土地下,每個人所看到聽見的往往都有所不同,人生千百種,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也無法決定生下孩子的樣模。比起衣食無缺嘴唅金湯匙出生的人,一般大眾往往沒那種命,但仍舊可以求神拜佛求得一絲絲慰藉與希望。
 
獲台北電影展四項大獎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描繪導演盧盈良偏鄉農家的家庭故事。小時候盧盈良的哥哥意外的能和神明溝通,成為附近替神辦事、幫人求神問卜的中間人。
 
但被神選中的家庭並未讓這個家帶福氣,反而讓盧盈良覺得這樣的信仰成了詛咒,遠離這個家。20年過去後,他想重新正視缺席之後,那難以癒合的傷口。
圖片
《神人之家》是什麼電影:
在台灣這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島國,相對一些國家,比較沒有所謂的城鄉差距。雖然在便利性還有消費習慣的金額多多少少有落差,但也不會落得如《台北女子圖鑑》一樣,引來觀眾吐槽的局面。
 
但較少不是沒有,以生活在台灣薪資倒數的彰化20多年的我自身為例,近期才聽聞彰化要落實第一座百貨公司,完成日可能還得從今算起等上2、3年。
 
但有時候城鄉差距體現並不單單只有物質供需的問題,而是在偏遠貧困的生活下長大的觀念與行為,和從小樣樣不缺可談理想的人差距。有時候生活上的貧窮,會直覺性的靠著一些興趣來填滿心裡的貧乏感,有可能是運動、文藝、或是追劇與埋頭於工作之間,還是與家人朋友之間的對話。
圖片
圖片
台灣紀錄電影《神人之家》是拍攝此片導演盧盈良的家庭私電影。故事以盧盈良離開家中20多年,因母親一通電話而回家,開始拍起這些家庭紀錄。
 
小時候盧盈良的哥哥盧盈志受到神明選中,成了求神問卜的中間人,來家中問事的人越來越多,受到神明庇佑,但盧盈良的家卻是相反的每況愈下,導致他選擇離開老家來到台北工作。
 
哥哥的農作沒有因為是神民辦事人而有起色、孩子也沒有成為天才、母親的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差、父親更是好賭成性快敗光了家中的財產,還迷信家中神迷開的大家樂號碼跟兄弟借錢狂賭。世界上真的有神明嗎?盧盈良想問,還是該問:「神明真的有保佑過他這個家嗎?」
圖片
圖片
《神人之家》分析與延伸:
紀錄片《神人之家》導演盧盈良的哥哥盧盈志,所採用的比較像是「神諭」,而非傳統台灣民間常見的「起乩」。神諭在經由神明啟示或溝通後,透過中間人來傳達神明的意旨或預言。
 
但神明附體、通靈其實並非傳統道教儀式,但台灣的起乩文化經過研究,與其說是中國道教,還比較偏向東南亞、南島語系的巫師靈媒系統。
 
如果要以台灣通俗的講法《神人之家》中替玄天大帝辦事的盧盈志,比較屬於文乩的部分,也就是透過口述幫信眾解惑,而這中間其實有種意思通常大家覺會搞混。「幫神明辦事」跟「受神明庇佑」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以現代社會為例神諭人員比較像是雇傭店員,而問事的人則是消費者和買家。
圖片
圖片
滿有意思的是導演盧盈良先後兩支長片,都在探討宗教與當代社會碰撞的議題。在2017年拍攝了異性戀女牧師楊雅惠創立同志教會的紀錄片《牧者》,拍攝關於教徒性向與信仰之間的矛盾,探討宗教的愛是否有別?這次《神人之家》則是以身陷台灣信仰之中的原生家庭,來描繪與討論「被神明選中的人」這件事,對他自身的影響。
 
高商畢業的導演盧盈良過去在MTV打工經驗,讓喜歡上電影這項興趣,也北上開始了他一邊打工一邊拍片的電影人生。
 
他喜歡的電影類型是紀錄片,拍攝的也多半是紀錄電影題材,雖然有無數的工作經歷與獲獎紀錄,但在過去小時候連攝影機都沒看過的偏鄉,盧盈良在訪談時有表示工作是為了能生活能幫助家裡,而當自己跌入谷底時,是電影支撐著他。

圖片
圖片
《神人之家》值得一看嗎:
我認為這部紀錄片展現的是關於台灣宗教信仰與鄉下的另一種樣貌,將過往我們對於求神問事的大廟乩童印象,還是台灣並未有太大城鄉差距的刻板給打破。
 
如同如今我們都知道階級複製依舊存在,機會給有準備好的人,但是有人努力了一輩子卻從沒有看見機會的影子,最終決定命運的還是天而非人。
 
比起上一部紀錄片《牧者》我認為《神人之家》較沒有太多制式化的流程與訪談,也許是因為拍攝家人的緣故,整體的氛圍在有些壓抑又有點輕鬆的兩者間游移,節奏也較難以掌握,捨去掉一些正式訪談而以生活隨談這點,且並不要太著重在神明辦事之上,而是由家庭生活中帶出點綴,是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在清新中又點睛的地方。
圖片
圖片
《神人之家》電影整體讓我想到台灣紀錄片《度日》和《捕鰻的人》的風格,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但並不刻意渲染關於底層或悲慘還是不幸。
 
我一直覺得台灣紀錄片導演在公與私的角度上的拿捏,往往優於他國的電影紀錄,在許多時候一些串流平台的量化紀錄片中,風向與引導的層面有時候連當地人都難以接受,但台灣紀錄片導演也許是偏愛日常風情,劇本無須刻意營造爆點,也能讓人感受敘述的魅力。
 
雖然紀錄片比起商業電影是段難走的漫漫長路,《神人之家》一部台灣平凡家庭故事紀錄電影,能獲得瑞士甚至他國觀眾感觸,我認為有些時候電影想傳達的話,旁人無須多言,只需讓人對此有興致才是。
 
如果《牧者》是不同性向者多年後跟自己宗教的和解,那麼《神人之家》我認為是導演盧盈志多年後,想要癒合家人、神明與自我的療傷行路,藉由電影的支撐再次撐著他往前邁步。
圖片

相關題材推薦(點圖觀看):
圖片
《牧者》同志與信仰的矛盾
圖片
《度日》看不見還是視而不見
圖片
《孤軍》少了一個之後
圖片
《捕鰻的人》海口的浪潮博弈
評論
    图片

    Author

    陸坡坡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作品
    《營長的除靈方法》
    《三三五日軍中手札》
    《七三七日同居手札》
    《少年仔》
    《軍中輔導》
    《黑貓與自行車》
    《父親的情色錄影帶》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歷史資訊

    月/年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二月 2014

    RSS 訂閱

    電影回收桶
    Flag Counter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首頁
  • 小說連載
  • 評論日常
  • 關於生活
  • 塗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