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鼠上大學山豬有學校,現代原住民尋根學分有幾分? 「你的台灣價值是什麼?」近幾年在台灣不只是年輕人連一些老年與中年人都隨著國際局勢思考這點,關於台灣在世界的定位與自己生為台灣人的定義。這不僅讓人想起好多年前還未邁入西元2000年時的台灣,一群土生土長的台灣原住民也在自己土地上尋根,他們試圖在現代化的社會上意識到自己到底誰?原住民們在部落與都市間拔河,《山豬‧飛鼠‧撒可努》就是一本試著找回自己是誰?回到部落驕傲的原住民雜談。 作者亞榮隆‧撒可努用一段段原住民幽默的文筆和憂心的呼喊,來回憶自己在童年和成長時的所見所聞,也寫下一段又一段當時代原住民對於「自己是誰?」的尋根,說出自己是個驕傲的排灣族人。 當今「原住民文化」已經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台灣這塊土地歷史的一部分,並且從過去在現代不斷的在台灣史的文化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知名歌手張惠妹是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拿下世界舉重錦標賽金牌的郭婞淳也是阿美族的原住民,甚至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描寫賽德克族的霧社事件,也可以看出原住民在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而在2016年時台灣政府設置了「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邀請各族代表探討未來台灣原住民的方向。 《山豬‧飛鼠‧撒可努》初版於1998年,在2005年是翻拍成電影作品並再版,而在2011年時又推出修訂版、2017年推出修訂二版,如今已經18刷,也賣出海外版權的暢銷雜談書。而作家亞榮隆‧撒可努本身職業是山上的森林警察,這本書也記載著他的兒時記憶、從父親與祖父等人聽見過往排灣族的所見所聞,並且對於排灣文化的復興,和那些年原住民們一起走過的記憶。 在電影中將書籍內散落的段落重新安排,組成一段完整的故事,雖然特效道具和演員口調都有瑕疵但是拿到現在觀看依舊不遜色的台灣原住民電影。 從書裡的許多故事來看可以看見原住民在自我文化追群的痕跡,並且有許多地方是可以跟過往的台灣記憶連結起來,如《鷹人》章節說起一個那時代典型的原住民少年樣貌和《尋父親記》記錄著年幼的撒可努帶著弟弟第一次到台北找父親,可以見到傳統的部落因為時代進步而改變的原住民的文化和作息。 又像現代多為東南亞移工的遠洋漁業,在過去許多原住民也離鄉背井的前往海上,在書中的《遠洋之歌》可以瞧見一個壯年對於自己家人和愛人的不捨而踏上旅途。 可以說《山豬‧飛鼠‧撒可努》是一本原住民從山與自然對話一直到原住民與城市的不和諧,在慢慢探索關於傳統文化的部分,在連續兩章《我的妻子是平埔族人》和《我的名字是排灣》中可以看見像是平埔族的同化失去了自我的語言和根,即使現代也一直都有關於原住民的「天主基督」和「祖靈」信仰世代之間的矛盾感。 《豐年祭》中關於部落種族之間的文化侵略,排灣是排灣,它不是阿美也非其他民族,這也是原住民一樣但也不一樣的各部落族群的自我認同。 《山豬‧飛鼠‧撒可努》是亞榮隆‧撒可努的第一部作品,自然幽默和親切的點出原住民於當代台灣的觀點,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即便到現代也有許多族與部落如同當年排灣族的困境。 隨著時間過去,過往認識的九族也到今天已有十六族被證實,但台灣這片土地上逝去的部落和原住民族可能還等代我們找回自我的根與對土地山海的熱情,而非永遠在城市的霓虹之間徘徊,近年許多年輕原住民也慢慢的想對自我的家鄉作出貢獻,隨著影視、藝術、運動等更多方面的表現,我是原住民,已經不在是需要遮掩不能癱在陽光下的事。 亞榮隆‧撒可努除了創作《山豬‧飛鼠‧撒可努》,還創作了續作以獵人父親和山林動物為主題的《走風的人》;外公和海洋為主題撰寫海水的鹽味與月光下的飛魚書籍《外公的海》,是針對自然與原民之間的探討作品。 當年原住民走過那段找尋自我的日子,如今雖然比起當年來說社會逐漸排解了對立,但歧視言語無時無刻還是在,原住民也好、少數族群也罷,如今許多東南亞移工、同性戀者、精神病患者也都有著當年原住民被城市人們排除,那一步步往前走,讓台灣的多元不是只存在於口號與故事中。 文化的消逝和存活有時候就在那一瞬間,歷史上太多關於文化侵略而導致該地傳統文化的崩落。台灣的價值是什麼;原住民的部落在哪裡,在這過度膨脹的金流股市紅海中在驀然回首見到山川大地,是忘記了還是不願意想起來。礦場來了,而祖靈的土地也回不去了。
相關題材推薦(點圖觀看):
|
Author陸坡坡 歷史資訊
月/年
五月 2023
|